千年白马山寨的小康图景

2022-01-26 09:27:02

  新华社兰州1月25日电题:千年白马山寨的小康图景

  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新年伊始,一场别具特色的白马藏族婚礼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藏族乡寨科桥村举行。阵阵鞭炮声,打破千年古寨冬日的宁静,身着绚丽民族服饰的迎送亲队伍,簇拥着新女婿跨步迈进家门。院子里,由砖块围成的直径约2米的大火塘燃起熊熊火焰,温暖着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

  白马藏族属于古氐人后裔,目前主要分布在甘川交界地带,总人口约2万人。“原本就是一个祖先,现在亲上加亲了。”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的白马藏族亲友团快人快语,迅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一盘盘冒着热气的传统美食“十大碗”端上席面,蒸肉、酥肉、丸子、蜂蜜甜品等慰问舟车劳顿的宾客,喜得上门女婿的脱贫户田顺青笑容格外灿烂,穿梭在席间敬酒,这是属于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

  自从妻子去世后,田顺青便独自拉扯三个女儿,靠挖野山药和打零工供她们读完了大学,如今生活越过越好,他如释重负。“我心满意足了。”言毕,田顺青舒展身躯,仰头痛饮一杯酒。

  按照白马婚俗,宴席结束后,宾客们唱着吉祥的歌谣到村寨中走亲访友,悠扬动听的旋律随着队伍移动把欢乐散播到街头巷尾。主人家听闻歌声渐近,赶忙备好热菜凉碟,将炉火烧到最旺,用更热情的歌声和醇香的美酒相迎,村寨充满了欢声笑语。寨科桥村党支部书记郑志杰说,男女老少发自内心的喜悦,不仅仅是婚礼营造的热闹氛围,更是摆脱贫困、圆梦小康后,群众生活幸福美满的真实写照。

  2013年,铁楼藏族乡贫困发生率达到30.86%。随着脱贫攻坚行动深入开展,白马人建起宽阔的村寨,依托白马民俗文化,迎来了大批游客,发展起红红火火的乡村旅游业。然而,2020年8月,文县发生特大暴洪泥石流灾害,被誉为白马旅游“第一村”的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损失惨重,历经多年修建的道路桥梁、景观设施尽数被毁。

  60岁的村民余报秀回忆道,当时有一名干部到村寨视察灾情,她便倾诉说,“你们辛辛苦苦建好的公路、广场,我们没享受几年,就被大水冲毁了,我怕是再也看不到那样漂亮的景观了。”说着说着心里难受,眼泪就流下来了。这位干部连忙安慰她说,“老乡别流泪,我们3年重建好,比以前还要好。”

  如今,不到两年时间,灾后重建的村寨更加美丽,看到声光电齐全的广场、精致的沿河绿化景观、畅通无阻的柏油马路,余报秀连连称赞说,“共产党的干部说话算话!”如今,走进草河坝村,随处可见用白马面具装饰的山门、石柱以及白色羽毛点缀的屋脊。草河坝村党支部书记班志茹说,每逢旅游旺季,村里游人如织,农家乐的腊排骨、山野菜、杂粮面、五色酒等特色美食供不应求,一家民宿营业个把月,就能收入2万元左右。

  不单单环境美,白马子女还进城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在草河坝村村民曹美红家里,黄铜镶边的大火炉将寒冷驱逐,孩子们在长椅间攀爬跳跃,墙壁上贴着《汉字拼音字母表》《英语26个字母表》和《数学乘法口诀表》很是醒目。

  “孩子教育是第一位的,我最大的心愿是培养一名大学生。”2020年,曹美红将家里民宿出租给当地一家旅游公司打理,自己则全身心到县城照顾小孩上学。如今,送子女进城接受更好教育,已经成为白马藏族父母的共识。他们说,以前受条件限制,大都没上多少学,要不是遇上了好时代,很难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与此同时,白马人也注重向下一代传授本民族文化。白马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传唱歌谣和开展民俗活动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曹美红说,“我们从小就教孩子学语言、唱山歌,带他们参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白马人的面具舞“池哥昼”、火圈舞、敬酒歌等古老民俗文化流传至今。其中,“池哥昼”是白马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狩猎活动中形成的传统民间文化活标本,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政府积极保护白马文化,我们自己更要努力传承弘扬,不能让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到我们这一代遗失。”曹美红说,这是白马儿女共同的心愿。

  “吃穿不愁,人居环境优美,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民族团结繁荣发展。”铁楼藏族乡党委书记余石东说,当小康梦想变成生活现实,新年里白马儿女用传唱千年的歌谣告慰祖先,也将接续奋斗绘就白马山寨共同富裕的美好画卷。 【编辑:田博群】

标签:

下一篇: 重庆轨道运营里程突破400公里
上一篇: 风雪中,万里铁道线上的一抹“警”色